一、学院和专业建设
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是素人 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学院之一,可追溯至1945年浙江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(学校前身)时期开设的“统计科”。1980年招收首届商业计划统计专业本科生,2001年设立统计与计算科学学院。
经过几代统计人赓续接力,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在教育部第三轮(2012)、第四轮(2016)学科评估中,统计学学科分别并列全国第八、第七,位居前10%,进入A-序列;在第五轮学科评估(2020)中继续保持优势。统计学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(2003)、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(2006)、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(2016)、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(2017),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(2023)。计算数学是浙江省重点学科(2011)。
目前,学院形成了本硕博到博士后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。1990年,获统计学(经济)硕士点,2003年获全国第8个经济统计博士点,2011年、2012年分获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;设有数量经济学、国民经济学、计算科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点。2018年,自主设置大数据统计、环境评价与绿色统计、国土资源统计、流通经济与管理等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。现有经济统计学、应用统计学、数学与应用数学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。每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80余人,招收硕、博士研究生(含国际生)230余人。
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0余人。其中,教授30人、副教授39人。近五年,获批国家级项目51项,包括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4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;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(含一等奖4项),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(含特等奖1项),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项;获正国级领导人批示3项,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项,100余份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或形成制度性文件。
二、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情况
学院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始终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“三全”育人新格局。
党建全面引领教学,铸造教师队伍新标杆。将党建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、育人工作全面结合,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,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“教学、科研、师德”传帮带优良传统,带动教学队伍迭代升级。涌现出一批的政治素质过硬、业务能力精湛、育人水平高超示范典型,获评新时代浙江省千名好支书、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、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、浙江省师德楷模、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浙江省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荣誉38人次。学院党委入选第四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”,经济统计教师党支部入选第三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(2022),张崇辉团队入选全国高校 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团队(2024),经济统计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第二批全省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(2023),学院党委获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(2021),学院获省“三育人”岗位建功先进集体(2020),统计方法与应用教师团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(2023)。
思政深度融入课堂,构建课程思政新体系。学院教师团队始终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互、产教互融、科教互促的“三交互”育人体系,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统计人才。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,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导读行动,《统计学》《概率论》《多元统计分析》等三门课程获批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教师团队多位教师参与省级课程思政微课比赛获奖,经济统计系获批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(2023)。
思政全方位赋能,深化学思践悟新成效。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政实践相结合的主题实践系列,积极引导学生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矢志服务国家,主动担当作为。学生团队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多次获共青团中央表彰;学生创作获省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,微视频《两弹一星敬脊梁,青春之行育英才》入选教育部关工委2023年“读懂中国”活动优秀微视频(全国60项);微动漫《选择》获评浙江省廉洁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。学院以孙振锄老先生的先进事迹为经典思政教育资源,不断拓展其在“四史”教育、思政教育、“课程思政”中的使用途径,挖掘商大老一辈党员勇担家国使命、投身强国建设的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,不断激发学生奋进力量,点亮强国梦想!
三、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举措
(1)面向新时代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学院自2008年起开展应用型高级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,获批国家级教育改革示范点。近年来,围绕数字时代的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,结合统计与数据科学的专业特点,开展了以CAMP能力为核心、BSP为培养理念,构建了第一课堂、竞赛营、学术营、实践营、拓展营的“1+4”培养路径。积极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,开设经济统计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,采用“小班化、贯通制、导师制”的培养方式,通过教学资源提质升级、立体式科研能力训练、进阶式激励评价等制度设计,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。
(2)对标一流,持续开展课程建设。以金课为标准,全面开展课程建设。全面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,探索“课程负责人+教学团队制度”,每年实施“20%三更新制度”(课程案例更新、课件更新和实践内容更新)。建设各类省级以上一流课程18门,其中《概率论》、《统计学》、《多元统计学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,在中国慕课、智慧树等平台累计建设在线课程13门,其中6门入选浙江省在线精品课程,《统计学》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“拓金计划”第三批课程。
(3)锚定四新,全力推进专业教材建设。围绕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需求,以专业为依托组建统计学、数据科学、应用数学等教材编写团队,设立高质量教材出版资助计划,推动专业核心课程、应用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,出版教材24部。其中,“十二五”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,“101计划”核心教材1部,浙江省本科院校“十三五”形态教材5部,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“十四五”新文科重点教材、新工科重点教材各1部。学院牵头获批浙江省教材建设研究中心(大数据专业教材研究基地,2022)。
(4)技术融入,探索教学数字化新场景。积极推进教学的信息化,将数字技术与教学充分融合,持续完善数字教学资源、实验平台,探索“互联网+教学”课堂、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和教学数字化场景应用。《统计学》等课程获浙江省本科院校“互联网+教学”优秀教学案例。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开展实验案例、实验平台建设;获批浙江省“十三五”规划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,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;建设知识图谱课程6门。积极利用智慧树平台,参与“慕课西行 同步课堂”、虚拟教研活动。
(5)加强教学改革探索,凝练教学成果。学院积极挖掘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与特色,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,加强课题申报、实施、成果培育与总结全过程管理,积极实施有组织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培育,全方位鼓励教师团队开展课堂教学方法、课程建设、实践平台、学科竞赛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,获浙江省高等教育“十三五”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,浙江省教学成果奖6项。
三、办学成绩与教学成果
(1)专业影响力持续提升
统计学入选首批国家特色专业(2008),经济统计学、应用统计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经济统计学入选浙江省重点专业(2003)、“十二五”优势专业(2012)、浙江省“十三五”优势专业(2016)。在校友会发布2023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,应用统计学专业获评A+、经济统计学专业获评A类。
(2)教学育人平台体系不断优化
通过长期建设,学院构建起以国家级教学平台为核心,省级平台为支撑的教学育人平台体系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(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,2010)、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(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,2013)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素人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统计分中心,2009)、国家级教学改革示范点(应用型高级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,2008)等一系列国家级平台,以及浙江省教材建设研究中心(大数据专业教材研究基地,2022)、浙江省高校“十四五”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(柯桥·中国轻纺城实践教育基地,2023)、浙江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统计与商科大数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2019)、浙江省第二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(统计方法与应用教师团队,2023)、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(经济统计系,2022)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。